簡介:

不必閱人無數,也能閱人有術
「人」是最複雜難解的動物,然而在職場上,「人」往往是事情最後成敗的重要關鍵。

多數人很會做事,卻是對「人」一點辦法也沒有。專業能力沒話說,偏偏閱人無「術」。一不小心看錯人,所有努力瞬間化為烏有。但「識人」這門課不好學,花上一輩子的時間都學不完。連選人眼光精準的美國奇異公司前總裁傑克‧威爾許都承認,儘管他花7成時間在「人」的身上,但仍有25%的機率會看走眼、用錯人。

cj6m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獨家專訪 中國第一CEO 張瑞敏:好風憑借力 送我上青雲

作者:狄英、吳琬瑜、吳韻儀、王曉玟  出處:天下雜誌 436期 2009/12

相關關鍵字:海爾

 

十一月深秋,青島。從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書房望出去,青島的風霧掩不住海爾園的廣闊,研發中心、金融中心、工廠盡收眼底。

cj6m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于 盈

軟硬結合

《南風窗》:在中國,“軟實力”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但在這幾年得到了很大的關注,并進入了中國的官方語言。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7年10月舉行的黨的十七大上提出,要將提升“軟實力”作為國家一個重要的戰略任務。請您談談“軟實力”對中國的重要性。

奈:實力是指通過影響他人而獲得期望結果的能力。影響他人行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式:即通過強制性威脅(“大棒”)、利益引誘(“胡蘿卜”),或吸引力,使別人認同、接受你的主張的影響力。而“軟實力”是指通過吸引力而非靠強硬手段或利益引誘的方法去影響別人,來達到你所想要達到的目的之能力。“軟實力”來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政策和價值觀念的吸引力。在世界政治中,一個國家可以通過它在文化、政策或價值觀念上的吸引力,使別的國家模仿其榜樣,理解、認同其在國際社會的主張和維護國家利益的行為。“軟實力”不是強國的專利,所有國家都有創造 “軟實力”、并通過“軟實力”來提升自己國家國際地位的能力。“軟實力”比強制性威脅的方式更文明、也更持久。

例如,在19世紀,德國利用它的“硬實力”統一了國家,在那之后,在俾斯麥的帶領下,他們決定致力于 “軟實力”的發展。俾斯麥開始著重于外交發展,使德國不再繼續實行“硬實力”和戰時的政策,他更多地轉向了友好外交政策以發展“軟實力”,使德國被其它國家視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朋友。從19世紀的70年代到90年代,德國是相當成功的。但后來德國的皇帝辭退了俾斯麥,重新采用擴張政策,這就削弱了德國在俾斯麥時期發展起來的 “軟實力”。

cj6m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贏在軟實力

 

贏在軟實力 

作者:馬英九等

出版社:天下

cj6m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軟實力(soft power of education)係指教育經營中屬於軟性層面的價值和文化等方面所展現出吸引人的力量。

軟實力一詞係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Nye,在1980年代提出的概念,主要是與政治、軍事實力等硬實力(hard power)相對。硬實力係指一國以軍事上的強勢來壓制對方,完成國家政策目標;而軟實力則指一國以其制度上的、文化上的、政策上的優越性或道德性,展現其吸引力。Nye在2004年出版《軟實力:世界政治成功的手段》(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一書中,對軟實力和硬實力這兩個觀念做了進一步討論。

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吸引和說服力的能力,它來自一個國家文化、政治理念吸引人的力量,而硬實力則是一個國家軍事武力或經濟實力,雖然硬實力仍是維持國家主權或獨立性最重要的力量,但已不合時宜,只有展現其軟實力,亦即透過文化和科學等領域的軟實力展現影響力,才能獲得信服。由此可知,軟實力是一種文化和價值觀,是通過自身吸引力而不是震懾力來達到目的的能力,因為軟實力靠的是吸引,而不是硬逼。

教育是一種軟體的建設工程,因此,教育展現軟實力更為重要,而如何營造具有軟實力教育,實屬重要。雖然學校基礎建設、科技措施等硬體建設相當重要,但若無法營造軟體文化的支持,則很難發揮教育功效,亦即,徒有硬體但缺乏軟體經營,學校仍無法展現培育人才的效能,因而教育軟實力,仍屬教育發展重要課題。

為讓學校更具吸引力,擴大學校的影響力,發展教育軟實力的積極作為:

cj6m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